2014年,國內各行各業都在努力適應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需求增幅減弱引起油品市場銷售不暢,而新建煉廠投產導致煉油能力過剩局面進一步加劇。隨著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放緩至7.4%,估計2014年石油需求增長率由2013年的4.0%放緩至3.5%,而在這之前的兩個5年計劃即“十五”(2001-2005年)和“十一五”(2006-2010年)的年均增幅分別為7.7%和5.9%。不過,2014年,原油和液化石油氣(LPG)的凈進口量增加抵消了成品油和其他產品的減少,石油凈進口量增加1600余萬噸,增長5.3%。
新增煉油能力投產和新建商業儲備基地投用提高了進口原油需求,2014年進口原油較上年增長超過2600萬噸。丙烷脫氫(PDH)迎來投產高峰,多座新建PDH裝置投產促使LPG進口量大增270萬噸。煉油能力過:涂ぢ氏陸燈仁沽凍г黽映善酚統隹,并大量削減進口,使2014年成品油進口量縮減將近1000萬噸。制造業和建筑業萎縮造成原材料和燃料需求疲弱,從而使得包括石蠟、石油焦和瀝青在內的其他石油產品進口量下降。2014年,包括原油、成品油、LPG和其他產品在內的石油凈進口量增至3.205億噸,占國內消費量的比例即進口依存度由2013年的61.4%擴大到62.5%。在過去10年里,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量翻了一番多,面臨的減排壓力不斷增大。
進口天然氣市場繼續擴張,但勢頭減弱。自2013年后期以來,國內有3座新建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和一條新建的進口天然氣管道投入運營,但2014年天然氣進口量增幅只有12.6%,是自2006年中國開始進口天然氣以來增速最慢的一年。價格調高等因素使國內天然氣消費量增長放慢,在以兩位數幅度持續增長11年后,2014年消費增速放慢至約9%。2014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估計為1785億立方米,與5年前相比翻了一番。
一、原 油
經濟增長放緩致使國內燃料和石化產品需求疲弱,但新建煉廠投產以及商業及戰略石油儲備需要的增加促使原油進口在2014年提速,進口量增幅達9.3%,刷新歷史最高紀錄。扣除60萬噸的出口量,2014年原油凈進口量占國內煉廠加工量的比例升至61.9%,比2013年提高2.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柴油和化工輕油需求減弱,但汽油、航空煤油和LPG需求依然旺盛,使得煉廠加工量增速達到5.3%,比過去兩年明顯加快。2014年中國原油和成品油進出口額見表3。
1. 原油進口量首次突破3億噸
2014年國內原油進口量創紀錄地達到3.084億噸,增幅達9.3%,是4年來增長最快的。國內煉廠在油品需求增長減弱的形勢下加工量仍提高將近2500萬噸,升幅為5.3%。由于2014年新增煉油能力投產進度仍舊超過油品需求增速,國內煉油產能過剩局面加重,開工率降低和油價大跌給煉油行業利潤帶來嚴重沖擊,煉廠不得不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和油品出口力度。根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表的《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2014年上半年投產的兩座新建煉廠,即中國石油四川彭州煉廠(1000萬噸/年)和中化集團福建泉州煉廠(1200萬噸/年),將國內煉油能力首次推升到7億噸/年以上,達到7.02億噸/年。2014年新增原油一次蒸餾能力3950萬噸/年,比估計的油品需求量增幅高出一倍多。
2. 油價下跌使戰略和商業儲備增加
2014年新增原油進口中部分進入了國家戰略儲備或商業儲備基地儲罐。2013年四季度,在中國石化廣西北海商儲基地(二期)240萬立方米儲罐區投用后時隔一年,新建的海南洋浦260萬立方米商儲基地投入運行,中國石化旗下在運的商業原油儲備基地增加到9處,合計庫容超過2700萬立方米。截至2014年年底,國內在運原油商儲基地已達到19處,合計庫容接近4900萬立方米。2014年下半年油價大跌刺激了各地原油商儲基地的囤油需求,并將12月份原油進口量推升到3037萬噸的月度新高。進口到岸成本自2010年年底以來首次降到80美元/桶以下。2014年,估計至少有140萬噸進口原油進入國家戰略儲備和公司商業儲備基地收儲,或用做新煉廠裝置、管道和儲罐的充油之需。
3. 進口原油市場緩慢放開
地方煉油廠也消化了部分進口原油。2014年我國燃料油進口量(大部分用做地方煉廠蒸餾裝置進料)縮減了幾乎1/4,但地方煉廠的加工量與一年前相比并沒有下降。以地方煉廠集中分布的山東省為例,2014年燃料油進口量縮減520萬噸,但原油進口量增加了500萬噸。另據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據,2014年山東省加工原油大約7500萬噸,同比增長17%;但中國石化在山東省的4家煉廠即濟南、齊魯、青島煉化和青島石化合計加工量為2970萬噸,僅增加70萬噸(2.4%)。如果國家統計局數據可靠,地方煉廠加工量增加了1000余萬噸,升幅高達29%,但開工率可能只有不到35%。盡管原油“進口權放開”在2014年仍無下文,但自2013年后期以來地方煉廠的進口原油加工量已經增加。中國化工和中國海油近年來對地方煉廠的收購和兼并,已使一些煉廠比以前更容易獲得進口原油。
二、成品油
經濟新常態下油品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兩座新建煉廠的投產,加重了國內煉油能力過剩的局面。油品市場供過于求迫使煉廠增加成品油出口量,以減輕裝置利用率下降對煉油利潤的沖擊,國內成品油出口升至歷史高峰。因出口增加和進口大幅縮減,2014年我國成品油凈進口量降至70萬噸,為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比2013年減少1000余萬噸。其中柴油、航空煤油和汽油出口量大幅上升,而以燃料油為主的成品油進口量急劇縮減。
1. 成品油出口量創歷史最高紀錄
2014年成品油出口量刷新最高紀錄,達到2928萬噸。國內需求不振使柴油出口量增加到2010年以來最高水平;航空煤油出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同期,成品油進口量大幅縮減近1/4(從上年的3959萬噸縮減至2998萬噸),使得全年成品油凈進口量從2013年的超過1100萬噸驟減至70萬噸。全年中有6個月成品油貿易呈現凈出口狀態;10月份,包括汽油、石腦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等在內的液體石油產品(海關分類)凈出口量高達86萬噸,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月度最高量。中國自1992年以來一直是成品油凈進口國,2010年前凈進口量曾達到2640萬噸高峰,約占當年國內同類油品消費量的12%。
2. 航煤和柴油等中間餾份油品出口量大增
經濟增長減速、成品油銷售疲弱加上新建煉廠投產,使得近兩年我國成品油凈進口量下降趨勢加劇。2014年凈出口量增加最為顯著的是包括航空煤油和柴油在內的中間餾份油品,兩個因素導致這類油品在進口量下降的同時出口量大增:一是受黯淡經濟狀況影響,2014年柴油需求量增幅只有不到1%,是16年來增長最慢的;二是煉廠減產柴油并增產航煤,拓展出口和國內機場國際航班的航空燃油銷量。2014年航煤和柴油出口量合計高達1451萬噸,比一年前躍升21%。過去12年中,我國航煤出口量連創新高。航煤一直是僅次于燃料油的中國第二大成品油出口品種,但在2014年以1051萬噸水平超過燃料油成為第一大成品油出口品種,與6年前相比幾乎翻番。因國內需求旺盛,傳統外銷品種汽油出口量增長受限,全年出口量僅上升6.3%。
3. 燃料油進口量為12年來最低
地方煉廠加工原料中原油的比例在上升,替代了對進口燃料油的需求。2014年我國燃料油進口量12年來首次降低到2000萬噸以下(1783萬噸),比2013年下降24%。中國海油與山東一些地方煉廠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使得這些煉廠比以前更容易獲得迫切需要的進口原油,這些煉廠還竭力爭取獲得加工或直接購買進口原油的資質。5年前,地方煉廠集中的山東省,取代廣東省成為全國進口燃料油最多的省份,2012年其進口量曾高達1486萬噸。2013年,進口原油市場的松動使山東省燃料油進口量開始下降,2014年進口量降到721萬噸,降幅達42%。
4. 石腦油凈進口量繼續上升
2014年國內乙烯產量增長7.6%,乙烯進口量減少12.1%。盡管國內乙烯產能正在調整原料結構,增加飽和LPG等其他輕烴原料的用量,同時加強煉廠間的原料互供,但石腦油進口量依然上升。石腦油進口量在連續3年上升之后,2014年達到370萬噸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同時石腦油出口量減少到僅13萬噸,而在2008年以前的6年里每年的出口量都超過100萬噸。2014年下半年石腦油出口基本停頓。
三、液化石油氣
1. LPG進口量刷新歷史最高記錄
進口LPG市場的“第二春”如期而至。2014年中國LPG進口量刷新歷史最高記錄,達到710萬噸,同比增幅高達68.6%,遠高于早前的預期。10年前,當2004年10月份“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建成投用后,國產和進口天然氣的大規模市場擴張給LPG市場帶來嚴重沖擊,特別是城市燃氣市。贚PG市場迅速退卻。到2008年,LPG進口量已經由2004年639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縮減到260萬噸,2013年又回升至421萬噸。在化工原料需求推動下,LPG市場終于擺脫多年的低落局面,開始重新走向繁榮。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進口氣市場,新建PDH裝置投產使進口丙烷需求大增;LPG進口成本跟隨國際原油和天然氣價格大幅降低而下跌,也使得久違的進口氣民用需求復蘇。LPG需求增長甚至跑贏天然氣,這是12年來的第一次。
2. 新建PDH裝置投產促使LPG進口大增
繼2013年秋季國內首座丙烷脫氫(PDH)裝置在華北天津投產后,2014年夏季又有3座新建裝置在浙江省投產,4座裝置合計產能達210萬噸/年,新增進口丙烷需求200萬噸/年左右,若滿負荷運轉則可達到250萬噸/年。PDH原料需求促使浙江和天津兩省市LPG進口量驟然上升,全年進口量分別高達184萬噸和55萬噸,躍升140%和177%。2014年,來自阿聯酋的進口量(369萬噸)占進口LPG市場一半強,來自美國的LPG進口量猛增6倍,達到77萬噸。價格下跌助力進口LPG市場重新起飛,四季度進口LPG平均到岸價降到716美元/噸,是自2009年四季度以來最低的。
3. 國產LPG增速4年來最快
2014年國內LPG產量增長8.4%,是4年來最快的。煉廠增產LPG的主要動力是化工原料需求和煉廠間的原料互供。煉廠間的原料互供已由石腦油擴大到LPG,這增強了煉油業調整產品結構的靈活性,也使飽和LPG用做化工原料的用量持續上升。為適應汽油需求高速增長和汽油質量升級的需要,增加高辛烷值汽油調合組份產量,國內煉廠正掀起一波烷基化投資熱潮,燕山石化和武漢石化等正在改造擴建現有烷基化裝置,還有幾座煉廠正在增建烷基化新裝置。2014年國內LPG消費量估計達到3200萬噸,增長約15%。LPG成為當前國內市場需求表現最好的油品品種。
四、天然氣
因國內價格上調和需求增長減弱,2014年我國進口天然氣市場表現差強人意。盡管有多個新增進口天然氣項目建成投用,2014年天然氣進口量增幅卻只有12.6%,是自2006年中國開始進口天然氣以來增長最慢的。天然氣需求增長甚至落后于LPG,這是自2002年以來第一次。自2003年以來,國內天然氣需求連續11年以兩位數幅度上升,在2000年以來的兩個5年計劃期間,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的年均增幅分別高達13.8%和18.0%,而2014年增幅已經下降到大約9%,消費量估計為1785億立方米。
自2013年底以來,國內有3座新建LNG接收站(即河北唐山350萬噸、海南洋浦200萬噸和山東青島300萬噸/年)以及一條中緬天然氣管道建成并投入運轉,但2014年天然氣進口量僅增加了65億立方米,而在過去3年里每年增幅都在100億立方米左右。在增加來自中亞國家和緬甸的低成本管道天然氣進口量的同時,中國石油大幅削減了江蘇如東和遼寧大連兩個進口設施的高價LNG進口量。國內天然氣價格改革進程中的存量氣向增量氣價格并軌,使2014年民用和工業用氣價格上漲。而國內成品油價格跟隨國際市場價格跌落而下降以及國內煤炭價格的下跌,削弱了國內天然氣對其他燃料的價格優勢。
五、展望
2015年,國際油價將在低位區間運行,這對中國降低燃料和原料成本總體有利。進口LPG市場的繁榮還將持續,乙烯、丙烯和芳烴類化工產品以及烷基化油等汽油高辛烷值調合組份的旺盛需求將支撐進口氣和國產氣市場快速增長,預計2015年LPG進口量將創紀錄地達到900萬噸。在進口天然氣市。捎詿蟛糠殖て諍顯加胗圖酃夜,2015年LNG價格也將遠低于2014年水平。國內價格降低將使天然氣消費量增幅減弱的趨勢徹底扭轉,并有助于充分發揮現有和新增進口天然氣基礎設施能力,增加供應量。
1. 可能變為成品油凈出口國
與2014年約100美元/桶的平均水平相比,當前的國際原油價格已經下跌一半。低油價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降低燃料和原料成本有利。中國每年超過3億噸的進口石油中96%是原油,如果油價從2014年的平均接近100美元/桶跌到2015年的55美元/桶左右,僅原油進口賬單一項就可節省多達1000億美元。但低油價的負面影響也很明顯,其刺激消費的作用可能對節能減排不利;此外能源企業削減資本支出還可能減慢非常規資源開發利用的進程,進而使國內市場繼續加深對進口油氣的依賴。
頁巖油革命已經使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由2005年的60.3%降低到2014年的26.5%,同時石油凈進口量從1255萬桶/日減少到504萬桶/日;而同期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從44.1%提高到62.5%,凈進口量由651萬桶/日增加到1016萬桶/日。中美兩國對進口石油需求一升一降的趨勢將使中國在2016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盡管一些新建煉廠和現有煉廠擴增產能的計劃已告推遲,但在2015年后期仍將有部分新增煉油能力投產,其中包括江西九江煉廠擴建和云南昆明新建煉廠項目。原油加工量增加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油品需求仍舊疲弱將使2015年成品油出口量繼續上升,而逐步放開原油進口將使燃料油進口量保持下降趨勢,這意味著中國在2015年可能重新變為成品油的凈出口國。
2. LPG進口量將再創新高
化工領域LPG需求增加的趨勢將繼續保持。2015年預計將有3座新建PDH裝置在華東地區建成投產,即山東煙臺萬華項目、東華能源江蘇張家港以及浙江寧波項目,合計能力200萬噸/年,LPG進口量勢必進一步上升,有望達到900萬噸,躍升為全球第二大LPG進口國。PDH廠商與美國公司簽訂長期合約購買丙烷,根據與美國企業產品伙伴公司(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塔爾加資源公司(Targa Resources)和菲利普斯66公司簽署的6個長約,預計2015年中國將從美國進口丙烷105萬噸,2016年進一步增加到210萬噸。2015年LPG價格明顯低于過去幾年,以及城鎮化帶來的居民燃氣需求的增加,亦將使民用LPG市場重新活躍起來。
3. 天然氣進口增速可能加快
價格問題是2014年進口天然氣增長低于預期的主要因素。進入2015年以后,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從2014年的高峰水平下跌,遠東現貨LNG價格由2014年年初的每百萬英熱單位15美元以上跌至約7美元(合1.57元/立方米)。2015年底前美國開始出口LNG,這將使LNG價格繼續承壓。在國際油氣價格跌落和國內環保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國內天然氣價格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調低,有助于工業、發電和運輸行業降低燃料成本,增加天然氣消費量。2015年4月1日起增量氣向存量氣價格并軌,將使實際用氣成本降低。此外,2015年將有3座新建進口LNG接收站(即廣東揭陽200萬噸/年、深圳迭福400萬噸/年和廣西北海300萬噸/年)建成投用。總之,2015年國內天然氣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天然氣進口增速可能加快,預計包括管道氣和LNG在內的天然氣進口量將增至700億立方米,升幅超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