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出生于德國小城特里爾。在他誕生兩百年后仍有世界級聲望,原因就在于其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的不朽貢獻。
立德:開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之風氣
馬克思懷抱“為人類而工作”的志向,走上了“背叛”家庭、“背叛”家庭所屬的那個階級的道路。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要沖破社會牢籠,不僅需要在軍事上武裝起來,更需要在思想上武裝起來。如果無產階級沒有“精神武器”,就只能沉淪于無機的“大多數”,不能形成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偉大革命運動。馬克思既是這個“精神武器”的鍛造者,也是提供者,更是實踐者,由此開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之風氣。
馬克思自投身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后,就再也沒有動搖過。在拒絕了普魯士政府多次伸出的橄欖枝之后,馬克思飽嘗病痛和流亡之苦,忍受四個孩子連續夭折帶來的錐心之痛。終其一生,馬克思也沒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為自己爭取到一個哪怕勉強過得去的生活。如果說馬克思對自己遭受的苦難想獲得什么回報的話,那他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把這個期望說得很清楚,“《資本論》在德國工人階級廣大范圍內迅速得到理解,是對我的勞動最好的報酬。”
立功:奠定科學社會主義百余年基業
馬克思并不僅僅是一個書齋思想家,他時刻都在聽從無產階級的召喚,必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從書房奔赴戰場。
在馬克思的革命斗爭生涯中,他最初是以報刊為武器,向資本主義社會發起了出色的進攻。1842年10月,24歲的馬克思正式成為《萊茵報》主編,在他卓有成效的管理和犀利筆鋒的影響下,這份報紙的發行數量短短數月從885份攀升至3500份,成為令政府書報檢察官頭疼的對象。1848年6月,馬克思創辦了《新萊茵報》,被列寧譽為“革命無產階級最好最卓越的機關報”。
馬克思改組和創建了眾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組織,推動了歐美工人運動的廣泛發展。即便是國際工人協會內部對馬克思一直抱有敵意的巴枯寧也不得不承認說,“(馬克思)是抵制任何資產階級思潮和意向對國際工人協會侵襲的一道最堅固的防壁。”資產階級驚訝于國際工人協會的能量,造謠說這個組織有著數百萬英鎊的預算,其實這個組織每年的預算不過區區幾百英鎊。國際工人協會第一次讓無產階級運動獲得了國際視野,也開啟了無產階級國際聯合斗爭的濫觴,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相繼而生,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始終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
立言:雄踞“千年思想家”榜首
馬克思一生著述等身,幾乎篇篇成為經典。對馬克思早期和晚期著作的不同解讀、對相關詞句的不同翻譯,至今仍在催生激烈論戰,衍生出新的理論流派。關于馬克思的理論成就,恩格斯說得很明確,一個是唯物史觀,一個是剩余價值理論,“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
馬克思真正足以“一言而為天下法”的成就,并不在學術,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基礎上,最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以一己的思想轉變,使社會主義完成了從空想到科學的華麗轉身,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巨變。誕生于19世紀歐洲的這一理論體系,幾乎席卷了二十世紀所有的政治風云,激蕩起數以十億計人民群眾沖破舊秩序的偉大斗爭,在全球范圍內創建起一個覆蓋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社會主義陣營。在馬克思誕辰兩百周年的今天,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馬克思”這個名字仍是十幾億中國人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的文化符號。馬克思不僅僅屬于過去,更屬于未來。